山楂苗白粉病的一些特性及防治措施
日期:2021-12-17 22:34:53 來源:山楂苗 標簽:
山楂又叫做山里果、紅果、山林果等,其可以用來制成山楂片、山楂茶、山楂酒等,具有多種的食用方法。山楂的營養價值極高,經常食用對身體具有一定的功效作用,可以開胃、降血脂、降血壓以及調節月經不調等,深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如今隨著市場的需求逐漸擴大,每年山楂苗的種植面積也都在逐漸增加。所以我們要注意白粉病。那下邊我們一起了解一下白粉病的特性以及防治方法。 1、發病特征 山楂白粉病又稱彎脖子或花臉。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及果實。發病部位初期產生白色粉狀斑,嚴重時白粉覆蓋整個葉片、新梢及果面。病梢節間縮短,葉片扭曲縱卷,嚴重的枯死,病果硬化、果面粗糙或畸形,后期發病部位表面長出黑色小粒點。 山楂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閉囊殼在病葉或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侵染。春季溫暖干旱、夏季有雨涼爽的年份發病重,偏施氮肥、栽植過密發病重。 2、發生規律 (1)越冬場所。人們過去認為山楂白粉病注意是因為病原菌以子囊殼的方式落在葉面、枝干、果實上越冬,但是其實觀察得知,在病果上是未發現病原菌的子囊殼,而在室內進行檢測時,也證明了其沒有越冬病原,因此認為山楂樹感染白粉菌的葉片才是作為病原菌子囊殼的唯一越冬場所。 (2)消長規律。四月份落在越冬的子囊殼遇雨后會進行放射子囊孢子,然后借助氣流傳播、接著侵染根蘗、新梢、嫩葉、幼果,從而引起發病,之后隨著氣溫升高,會陸續的產生孢子,借助氣流和風雨再進行傳播浸染,而在新梢生長、開花、坐果期是病害流行期,這時候要停止生長,高溫來臨時,子囊殼開始形成,侵染危害逐漸減輕。4月下旬至5月下旬為病害流行期。進入6月份發病緩慢,6月中旬病葉上的菌絲收縮逐漸形成子囊殼越冬。 (3)病原菌孢子萌發的溫度。結合氣象資料分析得出,子囊孢子萌芽的最度為11~14℃,17~21℃是浸染的最適溫度,若是氣溫超過23℃,那么不利于白粉病發病的。 (4)病害流行條件。春季的時候天氣非常的溫暖,且會有小量降雨,夏季的時候是多雨天氣,這樣氣候涼爽的非常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的,如果是生長衰弱的山楂樹,極易受到感染,并且一發病就會很嚴重,要是山楂園施肥力度比較大,且果園實行的是粗放管理,那么其根蘗及實生苗易感病,也是當年重復侵染的主要病原。 (5)發病與品種之間的關系。2004年6月中旬,對不同品種的發病情況進行系統調查,每品種隨機調查10株樹,共調查1000片葉和果實的發病率。結果表明:大金星、大綿球較抗病,病葉率分別為5.1%和10.7%,病果率分別為1.6%和6.3%。較抗病品種的葉片受白粉侵染后,病斑擴展緩慢,形成褐色枯死圈,菌絲層薄;果實發病多在果實胴部侵染,病斑小,多不形成畸形果。大敞口抗病性差,病葉率為34.5%,病果率高達10.6%,病斑擴展快,很少形成褐色枯死圈,菌絲層厚,侵染果實多在果柄處,常造成畸形果。 3、白粉病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 以閉囊殼在病葉或病果上越冬,翌春釋放子囊孢子,先侵染根藻,并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春季溫暖干旱、夏季有雨涼爽的年份病害易流行。偏施氮肥,栽植過密發病重。實生苗易感病。 如何防治山楂苗白粉? 1、加強栽培管理?刂坪梅仕,不偏施氮肥,不使園地土壤過分干旱,合理疏花、疏葉。 2、清除初侵染源。結合冬季清園,認真清除樹上樹下殘葉殘果、落葉落果,并且進行集中燒毀或深埋。 3、藥劑防治。發芽前噴波美5。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落花后和幼果期噴灑波美0.3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15-2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上邊這些山楂苗白粉病的特征以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山楂樹修剪中存在的哪些問題